請想像一下:你被某個高中生物老師請託,幫忙代上一堂「解剖青蛙」課程,可是校方限於經費無法採購青蛙,你該怎麼教?

大部分的人會拒絕吧?覺得自己又不是學生物的,怎麼可能教得起來!即使對內容有自信,想到要準備教材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吧?而且沒有青蛙,怎麼上解剖課?即使有了青蛙,要怎麼控制場面?

我原本也覺得這個挑戰是不可能達成的。但最近參觀到一個「解剖青蛙」網站,才豁然開朗,如果我把學生帶到電腦教室,進行以下的教學流程,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。我的教學流程如下:

一、講解課程目標(10分鐘):說明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及分組方式。

二、進行探索活動(50分鐘):要求每兩個學生一組,進入一個模擬練習解剖青蛙的網站,我則在各組之間巡視,給予必要的協助。讀者若要親自體驗這個網站的樂趣,可點選「the science bank網站」,然後再請點選「Download Froguts」按鈕即可。不過如果只是想要快速瀏覽該網站,則可點選其「Youtube 說明影片」。

三、成果分享(20分鐘):找兩組學生上台,請他們展示所學到的解剖步驟。

四、結論及測驗(20分鐘):引導全班同學分享心得,並給予回饋。如果時間充分,還可以進行紙筆測驗。

在這個教學流程中,我不必浪費時間去製作教材,而是把精力投入在教學策略的應用。我讓自己成為引導者,帶領學生去探索知識,與知識進行大量的互動(去遭遇困難、去尋找答案、去發表心得…)。雖然我不是課程的主角,可是學生卻獲得更高品質的學習成果!

雖然上述情境是一個假設的情況,但它所應用的教學設計原理其實已經成功應用在許多企業訓練中。IBM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訓練課程「關鍵時刻MOT(moment of truth)」,就是運用類似的教學設計架構,在短時間內,培訓出大量內部講師,將「客戶導向」的理念,深入全體員工,順利達成組織轉型的目的。這個故事,有機會再來分享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