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「當責」這個課程的壓力是蠻大的:因為在推出前,我們就已經接獲兩家客戶的訂單,其他等著要看的客戶也不少。這種壓力,類似在舞台劇演出前,看到觀眾已經陸續就座的惶恐~怕演得不好,讓觀眾敗興而歸!

然而,設計這個課程卻也是快樂的:因為在過程中,我不僅閱讀了許多傑出的著作,也反省自己過去在面對難關時是否展現了當責態度。而這些思考與反省,自然也成為創作時的素材!

講了半天,當責究竟是什麼?簡單說來,當責是一種「為問題負起完全責任」的態度,也是一種「勇於承擔」的態度。關於這點,The Power of Personal Accountability的作者Samuel有段精彩的闡述,他認為:

我們在面對人生困境時,往往有很深的無力感,覺得無法選擇,只能被迫接受!但是,我們真的毫無選擇嗎?其實,即使「問題」是無法選擇的,但我們面對問題的「態度」,卻是可以選擇的:我們可以選擇成為問題的「受害者」,而採取「忽視、拒絕、譴責、自我合理化、抵抗、躲藏」的作法;我們也可以選擇成為問題的「當責者」,然後採取「認清、擁有、諒解、自我檢討、學習、採取行動」的作法。有趣的是,不論你做出哪種選擇,你都可以找到一堆理由,證明你的選擇是對的!也就是說,這兩種態度都有道理,你都能輕易說服自己或別人!

既然兩種選擇都有道理,那就沒差別囉?當然不是!因為你的選擇會和問題產生交互作用,導致不同的後果,然後又引起新的問題,於是你又必須做出選擇。持續循環之後,你就進入了「受害者循環」或者「當責循環」,而你的命運,也就逐漸改變了。所謂性格造成命運,就是這個道理!你也許會追問:

  • 「如何從行為上,區分這兩種態度的員工?」
  • 「面對主管或顧客模糊不清的需求時,我該如何採取當責態度?」
  • 「在團隊工作中,該如何展現當責,才不會產生權責不清的問題?」

嗯,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問題,我將在課程中詳細討論。而為了增加趣味性,我會把講解過程設計成一場「主管和員工間的教導面談」,透過兩人的討論,呈現當責的內涵,也順便展示主管如何輔導員工的技巧。而另外,我還把每章後面的測驗題,設計成「投籃遊戲」,增添一些「寓教於樂」的效果。如果反應良好,以後就多多採用這種型式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