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訓練界的主管告訴我,根據他多年外聘講師的經驗,他發現講師可以區分成兩大類:第一類講師,可稱為「激勵人心」型。他們通常是某個領域的傑出人士,所以演講中往往會提到許多戲劇性的經歷,令人感動不已,可是演講過後,常常是船過水無痕,學員雖充滿感動卻不知如何行動!第二類講師,則可稱為「傳授知識」型。他們可以把工作的方法、流程、步驟都解釋得清清楚楚,照理說應該符合學員的需求才是,可是相對於前者,學員的反應往往趨於平淡,無法激起熱情。

這個主管一直想找一個「兼容並蓄」型的講師,既能感動人心,又能傳授具體作法,可是卻很少如願!我相信這個現象,可以有三個解釋的觀點:

教學策略的不同

第一個觀點,是「教學策略的不同」:「激勵人心」型的講師們,覺得「能鼓勵學員產生學習動機」最重要,至於做事的步驟及方法,都算是小節,學員日後自行學習即可。「傳授知識」型的講師,則覺得學員都已經來上課了,當然已經具備足夠的學習動機了,所以重點應該放在「做事的方法及技巧」,不必講太多與主題無關的東西。

觀眾期待的不同

第二個觀點,則是「觀眾期待的不同」:許多「激勵人心」型的演講者,本身已經是所屬領域的佼佼者了~例如蘋果電腦的賈伯斯、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、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…等。觀眾看到這些人,其實是帶著一些「粉絲看偶像」的心理,想聽他們如何跌倒、如何爬起、經歷過哪些秘辛、有哪些成功哲學…這些才是觀眾想看的,也是這些「偶像」所樂於分享的。

舉例而言,臉書創辦人的創業歷程就相當吸引人,所改編的電影「社群網戰」還因此成為好萊塢票房冠軍哩。想想看,如果他拍的是一部數位教材「如何製作一個Facebook 社群網站」,雖然都是講社群網站,可是你會想看嗎?

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

第三個角度,則是「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」。我最近看到一個短片,是一個腦科學專家的演講,主旨是「每個人都有兩個腦~感性腦以及理性腦」。原來啊,所有人類都是透過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來處理資訊的。我覺得這個理論剛好也可以解釋「激勵人心」以及「傳授知識」兩類講師對學員所造成的影響,非常值得和訓練同仁及講師們深入分享!(詳情請見「正面思考的力量」)

結論

由此看來,「激勵人心」和「傳授知識」兩類型的講師,其實是「擁有不同資源,面對不同觀眾,採取不同教學策略」的兩類講師。有心效法的同仁,如果能夠學到兩者優點,當然最好不過!但因這兩類講師本質不同,可能也無法強求。最好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資源與優勢,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方法,才是最佳策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