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來,許多學者倡導,訓練評鑑應從五個層面向來進行,分別是「滿意程度、學習成效、行為改變、績效影響、投資效益

但是,許多訓練同仁卻發現,要評鑑第一層的「滿意程度」還算輕鬆但接著的「學習成效」則開始困難,其後的「行為改變、績效影響」也越來越難到第五層的「投資效益」時,簡直可說是難如登天了!

為什麼訓練評鑑這麼困難呢?主要是因為有以下三個挑戰:

缺乏直接觀測的工具!

第一個挑戰是:缺乏直接觀測的工具!

以評鑑「學習成效」而言,若真的要觀測受訓前後的學習成效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找一台類似核磁共振的儀器,在受訓前後分別掃瞄學員的腦袋,如果有多出來的知識,那就是學習成效啦!不過,這個方法雖然簡單又直接,這台儀器卻還沒被發明,所以實務上,我們只能以問卷、量表,測驗卷、自我考核、訪談、觀察…等「間接推測」的方式,來測量受訓前後,學員腦海中的知識變化!

而既然是透過間接推測,誤差空間當然就很大。所以有時候,即使訓練雖然有成效,卻可能測不出來!而有時候,訓練沒有成效,卻測出有成效!

影響訓練成果的外部變因太多!

第二個挑戰在於:影響訓練成果的外部變因太多

雖然「講師授課能力」或「教材優劣程度」,都會影響學員的「滿意程度、學習成效、行為改變、績效影響、投資效益」,但說實在,許多「組織特質」,諸如組織規模、組織文化、管理制度,對這五個層次也有很深的影響力,而且是越後面的層次,組織特質的影響力越強!

舉例而言,同樣的講師,同樣的教材,分別應用在A企業(有一萬名員工,組織規模大),和B企業(只有10名員工,組織規模小),A企業所獲得的「投資效益」將遠高於B企業。很顯然,在此案例中,組織規模對投資效益的影響力,遠高於講師特質或教材優劣!

再舉個例子:以前「騎機車要戴安全帽」宣導了十幾年都沒什麼人戴安全帽,但後來交通部勒令「不戴安全帽就罰款」之後,不到幾個月所有機車騎士都戴安全帽了。很顯然,在此案例中,管理制度對行為改變的影響力,遠大於講師特質或教材優劣!

時間的矛盾性

訓練評鑑的第三個挑戰在於:時間的矛盾性。

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有時間遞減的特性~時間越久,忘得越多,也越不容易有到成果。但偏偏「行為改變、績效影響、投資效益」這三層次的評鑑,都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看到成果。這種矛盾,使得我們無法精確算出某次訓練的成果!

調整訓練評鑑焦點

所以,如果你想評量「講師或教材在行為改變、績效影響、投資效益三個面相的成果」時,就會陷入「難以計算、難以信賴」的困境。怎麼辦呢?我建議:乾脆放棄,不要做這種評鑑了!

「老師,你瘋了嗎?多少人費盡心血在做這些事情,你居然要我們放棄不做?」我瞭解你的驚訝,因為我也曾投入許多歲月從事這些工作,但現在看來都是徒勞無功!不過也不必太失望,我只是勸你放棄評鑑「講師、教材工具」在這三個面向的成果,但我仍然鼓勵你,好好地去評鑑「訓練專案」在這三方面的成果!

一旦你把評鑑對象,設定成整個「訓練專案」,「講師、教材、以及配套措施,包括流程更新或組織變革…等措施」,都會被視為整體專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這個專案就有足夠的影響力,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,促成「行為改變、績效影響、投資效益」,你也才能算出具體而有意義的數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