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藉由兩場在清大以及淡大的演講,進行了一個「行動研究(Action Research)」~以親身體驗的方式,探索「混成式演講」的可能作法以及成效!

這個研究的目的,是為了解決我每次應邀到大專院校演講時都會面臨的困擾:

  • 我在演講前不熟悉聽眾的背景與需求,難以設計最適當的內容。
  • 聽眾在演講前對我的演講內容毫無所悉,所以我必須在演講中鋪陳這些基本知識,無形中浪費了許多傳達高層次知識的機會。

後來Facebook出現了,我就想到,如果我們讓講者與聽者在實體演講之前,就先在Facebook上進行虛擬互動,不就可以:

  • 讓聽者先瀏覽講者背景、閱讀指定的資料、並先行在網路上提問。
  • 讓講者先瀏覽聽者背景、閱讀其所提問題之後,就可以設計出更符合需求的內容。

這個構想聽起來不錯,但究竟可不可行我也不知道。正好前一陣子,我接到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黃囇莉教授,以及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徐新逸教授的演講邀約,所以我就趁機提出上述構想,結果也獲得兩所師生們的熱烈支持,並分別在05/05, 05/23演講完畢。

以下將就我的實施心得,依照「學習成效、教學策略、流程引導、所需資源、技術障礙」五個面向,跟大家分享:

一、學習成效

其實,演講效果好不好,演講者自己最清楚!當你看到許多發亮的眼睛,隨著演講內容起伏律動時,你就知道與觀眾的連結已經建立了!這兩次的「混成式演講」比起我先前的「純實體演講」,的確能讓學員更快速地進入這個境界,所以我推測,學習成效是相當好的。

二、教學策略

演講一開始,我就看到全場「久仰了」的會心微笑,所以破冰暖場的時間完全取消,直接進入主題。演講過程中,因為熟悉聽眾的背景與問題,所以我在回答問題時,可以更精準,點人回答時,也都更輕鬆如意。而演講後的發問時間,學員們也都勇於發問,所提內容也都能契合重點。

更有趣的是,第一場演講的討論過程都有紀錄在網站上,就可以成為第二場演講的聽眾觀摩學習的地方!

三、流程引導

這種混成式的演講,對學生而言相當新穎,所以需要一些引導。我雖然在一開始有寫了一篇「活動指引」給學生看,但學生光看文字說明,並無法改變其舊有習慣,所以我還必須在活動中,給予更多引導,才能讓討論更聚焦。

另外,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~如果我使用學術語言說明流程,學生就會使用學術語言參與討論。如果我使用生活化的語氣說明流程,學生就會以生活化的語句參與討論。這種現象相當明顯,也相當有趣。

四、所需資源

混成式演講比起傳統演講,講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成本,因為講者必須在演講前進行「流程引導、提問回應、內容整理」等工作。

而在這三類工作中,「提問回應」最花時間,因為講者要「先讀懂po文、針對內容給予回答、必要時還要針對流程給予引導」。平均每個po文需要花10~15分鐘來處理。當學生人數多時,講者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。尤其是,學生往往會集中在「截稿」前一天才po文,講者如果沒做好「流量管制」,還真的難以應付這個狀況。

五、技術障礙

Facebook 有兩種模式:一種是個人使用的「個人網頁」模式,一種是公司組織所使用的「粉絲專頁」模式。採用「個人網頁」模式,可以讓雙方看到彼此背景,而採用「粉絲專頁」模式,則只能看到公開資料。

結論

整體而言,這個實驗相當成功,也有達到預期成效。雖然耗費的時間成本相當高,可是當你看到那些發亮的眼睛,你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了!建議企業的訓練部門,也可以參考這種作法來訓練內部講師們,不僅能讓學員收穫更多,也能累積知識資產,並且建立更緊密互助的員工關係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