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「当责」这个课程的压力是蛮大的:因为在推出前,我们就已经接获两家客户的订单,其他等着要看的客户也不少。这种压力,类似在舞台剧演出前,看到观众已经陆续就座的惶恐~怕演得不好,让观众败兴而归!

然而,设计这个课程却也是快乐的:因为在过程中,我不仅阅读了许多杰出的著作,也反省自己过去在面对难关时是否展现了当责态度。而这些思考与反省,自然也成为创作时的素材!

讲了半天,当责究竟是什么?简单说来,当责是一种「为问题负起完全责任」的态度,也是一种「勇于承担」的态度。关于这点,The Power of Personal Accountability的作者Samuel有段精彩的阐述,他认为:

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,往往有很深的无力感,觉得无法选择,只能被迫接受!但是,我们真的毫无选择吗?其实,即使「问题」是无法选择的,但我们面对问题的「态度」,却是可以选择的:我们可以选择成为问题的「受害者」,而采取「忽视、拒绝、谴责、自我合理化、抵抗、躲藏」的作法;我们也可以选择成为问题的「当责者」,然后采取「认清、拥有、谅解、自我检讨、学习、采取行动」的作法。有趣的是,不论你做出哪种选择,你都可以找到一堆理由,证明你的选择是对的!也就是说,这两种态度都有道理,你都能轻易说服自己或别人!

既然两种选择都有道理,那就没差别啰?当然不是!因为你的选择会和问题产生交互作用,导致不同的后果,然后又引起新的问题,于是你又必须做出选择。持续循环之后,你就进入了「受害者循环」或者「当责循环」,而你的命运,也就逐渐改变了。所谓性格造成命运,就是这个道理!你也许会追问:

  • 「如何从行为上,区分这两种态度的员工?」
  • 「面对主管或顾客模糊不清的需求时,我该如何采取当责态度?」
  • 「在团队工作中,该如何展现当责,才不会产生权责不清的问题?」

嗯,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,我将在课程中详细讨论。而为了增加趣味性,我会把讲解过程设计成一场「主管和员工间的教导面谈」,透过两人的讨论,呈现当责的内涵,也顺便展示主管如何辅导员工的技巧。而另外,我还把每章后面的测验题,设计成「投篮游戏」,增添一些「寓教于乐」的效果。如果反应良好,以后就多多采用这种型式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