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哪种人容易接受创新」一文中,我们焦点放在人的基本个性,讨论不同个性的人,在面对创新时有什么不同反应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则要把焦点放在人的态度改变,讨论每个人在面对创新时,是如何从原本「排斥创新」的态度,逐步转变成「接受创新」的态度。而这个转变过程,就是俗称的「心路历程」啦!

人类在面对重大创伤时,需要历经五个阶段,才能走出伤痛

要讨论「心路历程」,首先来谈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心理学家指出,人类在面对重大创伤时,一开始都会采取否认、排斥、愤怒、打死不信的态度。例如,当病人听到医生说,他的生命只剩六个月时,这病人最初的反应绝对是「不可能!」「我不相信!」「一定是医生诊断错误!」

但如果这就是事实,病人最后也只能接受。不过,这接受的过程并非一蹴可几,而是逐步渐进,通常要历经五个阶段,分别是:否认(denial)、愤怒(anger)、讨价还价(bargaining)、沮丧(depression)、接受(acceptance)

而至于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走到「接受」的阶段呢?这就不一定了,有些人可以快速通过,有些人则要花很多时间才能通过。但重点是,不论是谁,都必须通过这五个阶段,才有办法从「排斥」走到「接受」的阶段。

人类在面对创新时,也需要历经五个阶段,才能接受创新

如果人类面对重大伤痛时,会有上述五阶段的心路历程,那人类在面对创新时,是否也有类似的心路历程呢?答案是肯定的!Rogers就提出了以下五个阶段:

  • 认知(knowledge):要接受创新,首先当然要「认知」创新的存在啰。一般人多是透过大众媒体、组织的沟通管道、或者亲友的口碑传述,而进入这个阶段。但是,认知不代表有兴趣,就像认识某人不见得就会想和他深交,所以,有可能停在认知阶段好长一段时间。
  • 说服(persuasion):若对创新产生兴趣,就会开始搜集相关的知识及细节,并评估这个创新比起传统作法,在「相对优势、兼容性、复杂性、可试用性、可观察性」等方面,是否有显著的利益。举例而言,当客户开始认真询问报价,搜集同类产品的信息时,就是处在这个阶段了。
  • 决策(decision):如果被说服了,就会进入决策阶段,要做出「采用」或者「不采用」的决定。若决定采用该项创新,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。若决定不采用,则会退回上一个阶段。注意,决定不采用者,未来仍然有可能因为出现更具说服力的数据,而重新做出采用的决策。
  • 落实(implementation):决定采用之后,通常就会采用这个创新,进入「落实」的阶段。诸如,付款买下iPhone,开始使用。
  • 确认(confirmation):落实之后,我们通常还会进行检讨,看看实际成果是否符合预期。如果成果符合预期,甚至超越预期时,我们就会全力支持该项创新,但如果成果不如预期,我们的态度,就会从原本的支持,转为反对。

也就是说,我们每个人,在面对创新(新产品、新想法、新政策)时,要从「排斥创新」转变成「接受创新」,都会历经上述五阶段。不过,每个人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不同,以iPhone而言,有些人可能只花三分钟,就决定买iPhone,进入「落实」阶段。 有些人则可能花了三年,还犹豫不决,持续停留在「说服」阶段。

案例说明

这个理论非常好用,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许多消费者的采购行为,也可以解释许多人在面临重大决策时的心境变化。现在就以「面临婚姻」为题,解释一般人的心路历程:

  • 认知:年轻时没想过要结婚,后来因为年龄到了,经过亲友提醒及父母催逼,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存在。
  • 说服:开始寻找相关的知识经验,评估是否要结婚,其考虑层面可能包括:相对优势(结婚与不结婚的利弊得失?)、兼容性(婚前婚后之生活习惯及文化制度能否兼容?)、复杂性(婚姻关系是否过于复杂而难以维护)、可试用性(是否可以试验看看?)、成果的可观察性(观察周遭亲朋好友结婚的后果如何?)
  • 决策:透过前述分析,做出结婚或不结婚的决策。
  • 落实:如果决定结婚,就要开始筹办婚礼、经营婚姻生活。如果决定不结婚,就回到上个阶段,继续单身生活,或者等待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之后再结婚。
  • 确认:选择结婚者,经历几年的婚姻生活之后,会重新评估结婚的价值。觉得符合或超越预期者,就会成为婚姻的拥护者,认为这是天下最美好的事情,积极鼓励亲朋好友们快快结婚。而不满意者,则可能不再支持婚姻,向往单身生活,甚至倾向离婚。

结论

由上述这个例子中,我们可以获得几点结论:

  • 一、当我们面对新事物时,即使别人觉得稀松平常,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种创新。而在面对创新时,我们都会历经上述五阶段。
  • 二、不论是「接受创新、不接受创新、接受之后却后悔」,都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,但也可能是莽撞冲动的结果。所以,我们不该以「A是否接受创新」来判断A的决策能力,而应该以「A是根据什么逻辑来做出这个决策」,才能正确评估A的决策能力。
  • 三、企业的训练部门往往把大量的资源,用在「宣传创新的价值」,以为这样就可以推动创新,其实是放错重点了。因为这种作法,只能让学员进入「认知」阶段,而没有进入到「说服、决策、落实、确认」的阶段,这样是不可能有成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