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哪種人容易接受創新」一文中,我們焦點放在人的基本個性,討論不同個性的人,在面對創新時有什麼不同反應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則要把焦點放在人的態度改變,討論每個人在面對創新時,是如何從原本「排斥創新」的態度,逐步轉變成「接受創新」的態度。而這個轉變過程,就是俗稱的「心路歷程」啦!

人類在面對重大創傷時,需要歷經五個階段,才能走出傷痛

要討論「心路歷程」,首先來談一個很有趣的現象。心理學家指出,人類在面對重大創傷時,一開始都會採取否認、排斥、憤怒、打死不信的態度。例如,當病人聽到醫生說,他的生命只剩六個月時,這病人最初的反應絕對是「不可能!」「我不相信!」「一定是醫生診斷錯誤!」

但如果這就是事實,病人最後也只能接受。不過,這接受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逐步漸進,通常要歷經五個階段,分別是:否認(denial)、憤怒(anger)、討價還價(bargaining)、沮喪(depression)、接受(acceptance)

而至於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到「接受」的階段呢?這就不一定了,有些人可以快速通過,有些人則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通過。但重點是,不論是誰,都必須通過這五個階段,才有辦法從「排斥」走到「接受」的階段。

人類在面對創新時,也需要歷經五個階段,才能接受創新

如果人類面對重大傷痛時,會有上述五階段的心路歷程,那人類在面對創新時,是否也有類似的心路歷程呢?答案是肯定的!Rogers就提出了以下五個階段:

  • 認知(knowledge):要接受創新,首先當然要「認知」創新的存在囉。一般人多是透過大眾媒體、組織的溝通管道、或者親友的口碑傳述,而進入這個階段。但是,認知不代表有興趣,就像認識某人不見得就會想和他深交,所以,有可能停在認知階段好長一段時間。
  • 說服(persuasion):若對創新產生興趣,就會開始蒐集相關的知識及細節,並評估這個創新比起傳統作法,在「相對優勢、相容性、複雜性、可試用性、可觀察性」等方面,是否有顯著的利益。舉例而言,當客戶開始認真詢問報價,蒐集同類產品的資訊時,就是處在這個階段了。
  • 決策(decision):如果被說服了,就會進入決策階段,要做出「採用」或者「不採用」的決定。若決定採用該項創新,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。若決定不採用,則會退回上一個階段。注意,決定不採用者,未來仍然有可能因為出現更具說服力的資料,而重新做出採用的決策。
  • 落實(implementation):決定採用之後,通常就會採用這個創新,進入「落實」的階段。諸如,付款買下iPhone,開始使用。
  • 確認(confirmation):落實之後,我們通常還會進行檢討,看看實際成果是否符合預期。如果成果符合預期,甚至超越預期時,我們就會全力支援該項創新,但如果成果不如預期,我們的態度,就會從原本的支持,轉為反對。

也就是說,我們每個人,在面對創新(新產品、新想法、新政策)時,要從「排斥創新」轉變成「接受創新」,都會歷經上述五階段。不過,每個人所花的時間有很大的不同,以iPhone而言,有些人可能只花三分鐘,就決定買iPhone,進入「落實」階段。 有些人則可能花了三年,還猶豫不決,持續停留在「說服」階段。

案例說明

這個理論非常好用,不僅可以用來解釋許多消費者的採購行為,也可以解釋許多人在面臨重大決策時的心境變化。現在就以「面臨婚姻」為題,解釋一般人的心路歷程:

  • 認知:年輕時沒想過要結婚,後來因為年齡到了,經過親友提醒及父母催逼,才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存在。
  • 說服:開始尋找相關的知識經驗,評估是否要結婚,其考慮層面可能包括:相對優勢(結婚與不結婚的利弊得失?)、相容性(婚前婚後之生活習慣及文化制度能否相容?)、複雜性(婚姻關係是否過於複雜而難以維護)、可試用性(是否可以試驗看看?)、成果的可觀察性(觀察周遭親朋好友結婚的後果如何?)
  • 決策:透過前述分析,做出結婚或不結婚的決策。
  • 落實:如果決定結婚,就要開始籌辦婚禮、經營婚姻生活。如果決定不結婚,就回到上個階段,繼續單身生活,或者等待更具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後再結婚。
  • 確認:選擇結婚者,經歷幾年的婚姻生活之後,會重新評估結婚的價值。覺得符合或超越預期者,就會成為婚姻的擁護者,認為這是天下最美好的事情,積極鼓勵親朋好友們快快結婚。而不滿意者,則可能不再支持婚姻,嚮往單身生活,甚至傾向離婚。

結論

由上述這個例子中,我們可以獲得幾點結論:

  • 一、當我們面對新事物時,即使別人覺得稀鬆平常,對我們而言都是一種創新。而在面對創新時,我們都會歷經上述五階段。
  • 二、不論是「接受創新、不接受創新、接受之後卻後悔」,都可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,但也可能是莽撞衝動的結果。所以,我們不該以「A是否接受創新」來判斷A的決策能力,而應該以「A是根據什麼邏輯來做出這個決策」,才能正確評估A的決策能力。
  • 三、企業的訓練部門往往把大量的資源,用在「宣傳創新的價值」,以為這樣就可以推動創新,其實是放錯重點了。因為這種作法,只能讓學員進入「認知」階段,而沒有進入到「說服、決策、落實、確認」的階段,這樣是不可能有成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