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研究生請教我,課程開發的步驟為何?如何把ADDIE實際應用在開發過程中。正好我最近剛開發完「客戶服務」模擬課程,就以這個課程為例,說明一下我是如何開發的,順便分享一些心得。

找到需求

開發課程和寫論文,首先要找到自己獨特的焦點,而不是人云亦云!以「客戶服務」為例,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同性質的課程了,如果我的課程無法更滿足客戶的需求,創造更高的價值,那就不值得開發啦!

客戶有哪些需求,是以前課程所忽略的地方呢?我找到一個:大部分的課程,都只適合「客服部門」使用,這些課程的開發者忽略了一個趨勢:客戶服務不再只是客服部門的能力,而應該是全體同仁的能力!企業需要一套針對全體同仁所設計的客戶服務課程!

而這個需求,就是我在設計這個課程時,所設定的目標!

蒐集資料

設定好目標之後,就著就是「蒐集資料」。我的資料來源包括以下三種:

一、各類參考書籍或文章:探討客服的書籍相當多,族繁不及備載。Google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參考資料。

二、個人工作及生活經驗:我自己和客戶往來多年,累積了不少服務客戶的經驗。而同時,我自己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,也累積不少「被廠商服務」的經驗。另外,身為公司經營者,我也必須經常從成本效益的角度,評估客戶服務這件事情對公司的長短期價值為何。

三、他人的工作經驗:為了擴大經驗範疇,我還會訪談許多在企業中任職的親朋好友,請他們針對我的提問,分享心得。

蒐集資料是個學習與反省的過程,有時候還會挖到寶喔!像我就在網路上找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,是某家電信公司的客服人員與顧客的對答過程,全長近12分鐘。由於案例中的客戶非常「盧」,產生許多笑點,但也令人感嘆客服人員的難為!有興趣者可點選上述影片觀賞。

設計脈絡

「蒐集資料」之後,接著要設計課程脈絡,這時我會採用一種「質性分析」的研究方法來進行,想辦法把片段零碎的資料,彙整成有組織有結構的知識脈絡。在過程中,我必須深入檢驗所有資料,並進行嚴格的批判與質問,才能慢慢淬煉出一套滿意的知識架構。

舉例而言,許多講師都喜歡強調「客戶永遠是對的」這個原則。但如果這個原則100%正確,那客戶要求公司賠款時,我們不就該有求必應,照單全收?如果這個原則不是100%正確,那合理的界線究竟在哪裡呢?

經過深思之後,我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界線:「客戶永遠是對的」指的是「客戶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」。我們不該用自己的認知,去否定客戶的感受,而應該以同理心來接受客戶的情緒,讓客戶覺得被瞭解、被認同。但是,同理客戶的感覺,不見得就要同意客戶的要求,我們仍然要考量到公司的成本效益以及交易誠信,找出最合適的服務方式。經過這樣的釐清,才能把客戶需求以及企業需求同時納入,達到雙贏的境界。

在設計脈絡時,上述這類問題會像雨後春筍,不斷衍生,我就必須逐一分析,才能找到合理的架構。有時候,一個小問題可能會導致整個知識結構的不穩定,這時候可能就必須推翻原架構,重建一個更合理,更包容的新架構。

發展內容

上述的架構設計完成之後,就可以根據這個架構,設計案例,發展內容,製作媒體。而這部分的工作項目,只要學過教學設計的讀者,都知道該如何進行,我就不再贅述了。

心得感想

對我而言,設計一個課程,就像是木雕師傅在雕刻藝術品一樣。你必須考慮整體的平衡,兼顧理性美以及感性美。每一個案例,每一個對話,都是一個雕刻的動作。每一刀都必須有意義,絕不少劃一刀,也絕不多劃一刀。所以我的課程都無法假手他人,也無法快速生產。

也因此,同樣時間長度的課程,我往往必須耗費比別人多10倍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,但我仍然選擇這樣做!因為唯有這樣,這個作品才可以歷久彌新,維持比別人作品10倍以上的生命!

「樹要長得高,根就要紮得深」,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!